春節(jié)前后的汽車媒體圈里,最熱的話題莫過于豐田召回門了。照常理說,汽車召回在歐美等地遠非國內這般“聳人聽聞”。此次引起這么大的轟動,原因有二:一是豐田召回;二是召回數量大。在業(yè)內人士紛紛建言獻策、警示提醒之際,國內商用車企業(yè)也應該借機審視自身,找到規(guī)避風險、應對危機的可行之道。
“又快又好”才能屹立不倒
三年前,筆者就“又快又好”的問題請教過一位老行家,當時他就提醒,在看重發(fā)展速度的同時,不能忽視“好好”發(fā)展。
現在豐田在成為全球老大的同時,卻被小小的零部件下了絆馬索?;剡^頭來再去思量三年前那位老行家的判斷,方見其高瞻遠矚。
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,有抱負并為之努力本值得稱道。只不過,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,何時快、何時穩(wěn),如何做到“又快又好”,已然是豐田召回門留給國內商用車行業(yè)的一道思考題。
國內商用車行業(yè)已然實現了快速發(fā)展,尤其在全球市場不堪回首的2009年,國內商用車市場“風景獨好”,著實令跨國商用車企業(yè)眼饞。2010年伊始,各商用車企業(yè)一邊紛紛表示對市場謹慎樂觀,一邊享受著前兩個月的好收成。
在此般盛世面前談危機顯然不合時宜,更何況市場爭奪異常激烈,“現車為王”的觀念深入人心,快馬加鞭趕班排產尚顯不夠,誰會去考慮遙不可及的危機呢?
國內商用車孜孜以求的正是豐田今天的江湖地位。在國內銷量穩(wěn)中有升的前提下,國內商用車企從未掩飾過進軍海外的雄心。從2005年開始,國內車企進軍海外市場的步伐在加快。步伐快了,就可能暗藏著或多或少的風險:如打價格戰(zhàn),損害質量;如不做服務,只為銷量。這種大幅度增長的背后或許就是不可預知的危機。
之所以這么說,是因為國內商用車目前所處的行業(yè)地位以及發(fā)展目標,正是豐田當日的初衷。豐田崛起所依仗的性價比優(yōu)勢,輔以快速精準的市場反應,都和國內商用車企業(yè)的特點多有相同。豐田對海外市場的苦心經營,雖然現階段國內商用車企業(yè)還難以與之相提并論,但就對全球化的孜孜以求,也和豐田有幾分神似。
不同的是,背靠龐大的國內市場,中國的商用車企業(yè)雖然會面對“大小年”的輪回,卻很少擔心過市場規(guī)模的突然縮水。后方無憂,進軍海外的底氣也就更足。事實上,哪怕每家企業(yè)在宣稱進入海外市場不可一蹴而就,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做法屢見不鮮。如此一來,在國內無序競爭、在海外競爭更無序的商用車企業(yè),一旦面對數量與質量的兩難境地,尤其在發(fā)展機遇稍縱即逝的時刻,亦恐重蹈豐田的覆轍。
此般種種,決定了正在快速進步且勢頭向好的國內商用車企業(yè),要學會“豐田之禍,商車之鑒?!?nbsp;
豐田召回的兩大敗筆
2月24日,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不得不出現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,對豐田召回事件接受美國國會議員尖銳的質詢。而在早前有媒體爆出豐田章男可能缺席聽證會的消息后,立即引起了用戶的強烈不滿。豐田已經從標榜“客戶第一”的標桿企業(yè)淪為“沒有充分為客戶考慮”的企業(yè)。
在召回事件的整個過程中,豐田汽車應對危機的處理方法受到媒體和用戶頗多非議,這對國內商用車企業(yè)來講多有教益。
首先,態(tài)度傲慢。在豐田召回事件中,非議最多的就是豐田承認錯誤的態(tài)度。在事件發(fā)生之初,豐田并沒有認識到事件的重要性,但是隨著召回車輛的不斷增多,直到2月5日豐田章男才出面鞠躬道歉,而且鞠躬的度數被日本媒體戲稱為像是在打招呼。而豐田公司高管在召開新聞發(fā)布會和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,個個昂著頭,沒有鞠躬道歉。公眾對豐田的作為越來越感到憤怒。
其次,錯失時機。從豐田解決危機的速度來看,也延誤了最佳時機。1月21日、1月26日、1月27日、1月28日豐田連續(xù)召回大量產品,而在這期間豐田公司在危機公關上幾乎沒有開展任何行動。從危機公關的角度來講,解決危機最關鍵的時間是在事件發(fā)生的24小時至48小時之內,因為這個時間大家對危機事件最關注,如果沒有渠道去了解正確的信息的話,各種消息就會鋪天蓋地,整個事件有可能失控。豐田正是錯過了這一時機。
豐田在這次召回中所犯的錯誤值得國內商用車企業(yè)警醒。尤其是在國內商用車大環(huán)境中,口碑傳播很重要,在產品出現問題時,或者遮遮掩掩,或者態(tài)度傲慢,對品牌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