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 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(yè)存在問題
2.1 企業(yè)數過多、過亂,產品質量良莠不齊
目前國有、國有控股及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非國有零部件企業(yè)共有5000多家,加上村辦企業(yè)、小型非國有企業(yè)及家庭作坊式小型零部件企業(yè)總數將超過7000~8000家。一些小企業(yè)設備簡陋、技術水平低、工人素質低,靠低價及假冒產品占領市場。
2.2 假冒偽劣現象嚴重并屢禁不止
目前配件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較多,由于汽車配件銷售與汽車維修行業(yè)務由國有、集體、合資、私營、個體各種方式經營,有些經銷商為獲取高額利潤,經營假冒偽劣產品。一些公車司機貪圖購買時的高額回扣,一些私車用戶貪圖價格便宜也購買假冒偽劣配件;個別維修部門也使用偽劣配件,有些地方的地方保護主義對打假造成阻力。工商部門、國家技術監(jiān)督局、生產企業(yè)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打假,但屢禁不止,這種現象一時還難以杜絕。
2.3 高技術含量的零部件產品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
近幾年汽車零部件行業(yè)合資企業(yè)較多,合資企業(yè)引進了許多先進技術,如電噴系統(tǒng)(上海聯(lián)合電子、北京萬源德爾福)、自動變速器(東風本田)、高壓油泵(無錫威孚)、ABS(上海汽車制動系統(tǒng)公司)、排氣凈化系統(tǒng)(如:大連華特吉萊特排氣系統(tǒng)公司)等,但這些高新技術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,有些配件產品外方在華獨資生產,即便是合資企業(yè)也是由外方控制生產技術及產品開發(fā)。
2.4 近幾年,特別是加入WTO后,在零部件生產領域,外商控股、獨資趨勢明顯
近幾年,特別是加入WTO后,外方企業(yè)為了減少中外摩擦,有的是怕核心技術被中方掌握,更熱衷于控股或獨資建廠。這對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我國汽車零部件的自主開發(fā)能力,產生了不利的影響。以2003年的中外零部件合資項目為例,上汽大眾發(fā)動機有限公司,合資項目中德方占總投資22億人民幣的60%;2003年10月一汽四環(huán)與德國梅克朗合資組建長春富奧梅克朗車鏡有限公司,德方占60%;2003年日本普利斯通在常州建立減振器生產基地,日方占100%;中、日、韓三方合資成立的蘇州華昌機電公司(為上海大眾生產安全產品)中方貴航僅占35%;一汽富奧與德國蒂森克虜伯合資企業(yè)(生產轉向柱)一汽僅占40%,世界第九大配件供應商佛吉亞集團2003年底決定獨資在無錫投資2500萬歐元建座椅調角器廠……
2.5 生產出口產品的國內企業(yè)相互壓價競爭,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反傾銷投訴
目前國內汽車產品的出口量逐年增多,特別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零部件產品(如鋁車輪、萬向節(jié)、蓄電池、剎車片、活塞、鑄件、汽車玻璃等),但存在著企業(yè)間壓價競爭現象,使企業(yè)利潤大大減少,同時也會引起國外反傾銷投訴,如福耀玻璃遭到國外反傾銷投訴,雖然最終是中方勝訴,但這些問題必須引起中方企業(yè)的注意。
2.6 國外設置一些技術壁壘及非關稅保護措施,中國對此研究的不十分透徹,并且如何與之對抗經驗不足
由于中國零部件大量出口,國外采取了一些技術上壁壘(有些也不僅僅是針對中國,但中方對國外的一些法規(guī)、技術標準還未研究得十分透徹。
2.7 配件行業(yè)存在各成派系、各成體系,重復引進的現象
目前國外大的汽車企業(yè)集團(國際上一般常說的6+3都已進入中國,建立了整車合資生產企業(yè)。每個企業(yè)集團都有自己的一套配套體系,有許多整車生產廠把國外配套的零部件廠也同時引入了中國。如天津豐田威馳、花冠、夏利轎車在天津生產,日本的住友線束、豐田傳動軸、愛信精機汽車附件、豐田發(fā)動機、日本電裝電機等,在天津合資建廠為由日本引進的車型配套,但這些企業(yè)為引進的其它國外車型配套的較少;國外其它引進車型如德國大眾車型也大多不用日本系列的配件。上海市共建設了三家三效催化轉化器工廠(紅湖配上海桑塔納;華克配帕薩特;德爾福配上海通用別克),由于整車來源不同。配套廠亦不同,北京現代投產后,北京市又新進入一批韓國配件企業(yè),類似以上這種情況國內還有許多,造成有的配件廠能力發(fā)揮不夠,吃不飽,有的新引進車型的配套件廠仍在新建。
2.8 國內企業(yè)集團間也存在集團內保護,地方也存在著地方保護的現象
企業(yè)集團所屬零部件企業(yè)大多為本集團整車廠配套(如,東風康明斯柴油機不會裝在解放車上)一些不屬于企業(yè)集團的,整車配套件供應商想同時為其它企業(yè)配套時,有時也受到干預,這樣使一些零部件廠的生產能力放空。
2.9 國內零部件企業(yè)自主開發(fā)能力較弱
國外一些著名的零部件企業(yè)實行模塊化生產,并有很強的自主開發(fā)能力,如德爾福、BOSCH、美國TRW、日本電裝等等。整車廠在開發(fā)時還要依靠零部件廠的成熟技術,而國內零部件企業(yè)大多依靠整車廠技術(含引進技術)。由于整車的降價競爭,整車廠不斷壓低配套零部件的價格,使不少零部件廠經濟效益降低,研發(fā)費用缺乏。國外大型零配件企業(yè)研究開發(fā)費用占銷售收入的5%以上,而國內企業(yè)僅占1%~2%左右。
2.10 國產化率與進口稅率掛鉤取消,目前國內以CKD方式裝車現象增加,不利于國內零部件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
中國加入WTO前,原來的汽車工業(yè)產業(yè)政策規(guī)定,引進車型國產化達40%、60%、80%時隨著國產化率的逐漸提高,進口零部件關稅稅率遞減,鼓勵引進車型國產化,鼓勵在國內生產引進產品的配件,促進了國內零部件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。中國加入WTO以后,這種政策被取消。國外企業(yè)利用進口整車與進口配件的關稅差,以CKD、SKD方式裝車(如北京現代索納塔、一汽馬自達M6、沈陽金杯華晨寶馬3系、寶馬5系、長安福特蒙迪歐、東風日產陽光、北京吉普大切諾基等等),CKD、SKD產品過多,不利于國內零部件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2.11 整車投資熱將帶來零部件投資熱
目前,國內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整車投資熱,國外大企業(yè)紛紛要增加投資,占領中國這一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汽車消費市場。據《中國工業(yè)報》上一篇文章中有關人士統(tǒng)計,到2010年國外各大汽車公司在中國投資汽車的生產能力將達到450.5萬輛,再加上國內民企投入,地方政府投入及國內原來的生產能力,汽車產能在一段時間內將大大過剩,汽車產量過剩也可能帶來部分零部件產品(不能大量出口的品種)產能過剩,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資產能的放空,投資資金浪費,設備部分閑置。
2.12 對國內高新技術產品生產、開發(fā)的支持力度應加強
目前國內技術含量較高的零部件產品,如:ABS、安全氣囊、電噴系統(tǒng)、自動變速器等,每年大批量進口。如安全氣囊2002年進口金額6102萬美元;汽車變速器(主要是自動變速器)進口金額3.07億美元;制動器(大多含ABS)進口金額2.39億美元,這些產品除自動變速器外,國內已研制生產,但因為外方堅持用國外原廠配套產品,因此不得不大量進口。例如,安全氣囊國內錦州錦恒、錦州萬得和石家莊久樂經過數年開發(fā)與技術引進,已形成相當大的生產能力,2002年這三家企業(yè)的安全氣囊產量分別達4.40、3.94和1.22萬套,為國內紅旗、長安、富康、奇瑞等產品配套。但由于國內轎車大多采用進口氣囊產品,國內有關政策對這些產品支持力度不夠,使他們處于吃不飽,遲遲不能形成經濟規(guī)模的狀態(tài),其它產品也有類似的情況。